粽子是哪的特產(端午將至,你選甜粽還是鹹粽?)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端午的起源是什麽?
古人怎麽過端午?
為什麽北方愛吃甜粽,南方偏愛鹹口?
來看看端午那些事兒。
端午節的由來
端午節,先秦已有,流經漢代,一直是南北方中國人都關心的一個重要節日。到了唐代,端午才第一次從民間習俗登堂入室成為法定的“國家節日”,從此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。而關於端午節來源,卻眾說紛紜。
伍子胥
有人說,吳王夫差罔顧輔臣伍子胥諫言,聽信奸臣挑唆,賜其自殺,並於五月五日投屍江中。江浙之地遂逆濤競渡,追憶冤魂,紀念舍生忘死直言納諫的伍子胥。
有人說,端午與東漢孝女曹娥有關。傳說曹娥見父親溺水遇難,也在五月五日投江,孝義感天動地,後人便在每年此時紀念她。
今天,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。早在唐代,這個說法就已經盛行。文秀的《端午》詩雲:“節分端午自難言,萬古傳聞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才華橫溢的屈原不但懷才不遇,報國無門,反而遭到懷疑、誹謗、放逐,終至自沉於汨羅江。傳聞龍舟競渡是為了打撈屈原,打撈無果,往水中投粽子是為了讓水中魚類不傷害屈原屍身。這即大江南北端午期間賽龍舟、吃粽子這些端午節俗的由來。
無論端午的起源是哪一說,這一天中國人追先懷古,都是對曆史先賢的致敬。
古人怎麽過端午節?
要說對端午的熱情,我們肯定比不過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,畢竟現在的人都隻把節日當假日,出門遊玩,人山人海。不信?那端午節除了吃吃粽子、賽賽龍舟、掛掛菖蒲之外,你知道唐朝的人們都是咋過端午節的嗎?
唐代的端午節,祭祀驅邪之意逐漸淡化,歡慶的成分增多。在長安,端午是從皇帝到平民都參與的一場大型Party,人們除了賽龍舟吃粽子,還要互贈各種禮物,比如衣服、香囊、飾品……讓更多的美好祝福在日常生活的意趣中充分表達。
宴享賞賜
朝廷會舉行一係列的宮廷活動來慶祝節日。比如,君臣互贈禮物、君臣宴飲以及宮廷娛樂等等。皇帝還在這一天給大臣賜予夏衣、扇子等物,以示恩寵。
最常賜之物是夏令的扇子。《唐會要》記載:貞觀八年(644年)五月五日,唐太宗禦筆親題“鶯”“鳳”“蝶”“龍”等字樣於扇上,賞賜大臣。《新唐書ⷧ殨ꌣ記載:唐天寶年間,常在五月五日奠衣扇於諸陵來祀祖宗。唐代還有賞賜衣帶的習俗。《中華古今注》雲,唐貞觀年間端午節,賜給文官黑玳瑁腰帶,武官黑銀腰帶。
《舊唐書ⷦ元絨傳》載,李元絨曾於五月五日受賜紫服金魚而感到寵幸無比。除賜寶扇玉帶之外,還賞賜百索粽子、羅衣。所賜的衣服用輕薄的細葛為料,還要根據臣子的身材縫製,讓他們穿著合身。
杜甫《端午日賜衣》詩中寫道:“宮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榮。細葛含風軟,香羅疊雪輕。自天題處濕,當暑著來清。意內稱長短,終身荷聖情。”他對受賜標有自己名字的夏衣這份“恩榮”感到出乎意外。詩中也描繪了夏衣的輕軟高級,細葛含著微風,香羅白如積雪,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涼。端午節,是換夏衣的好日子。
射粉團
據《開元天寶遺事》記載:宮中每到端午節,造粉團角黍置於盤中,再製作纖巧的小角弓,架箭射盤中的粉團,射中者得食之。因為小粉團滑膩而小,頗難射中。這本是宮中遊戲,後來傳遍長安都城,時人都仿效之,射粉團成了端午節一種風俗。
端午節,大唐君臣之間的禮俗是那樣的高端大氣上檔次。那麽,民間人士是如何過端午節的,又有哪些習俗呢?
裹角黍
粽子在唐朝原是一種節令食品,又稱角黍。唐朝時,人們製作粽子,主要還是自己食用,不再像之前一樣投江祭賢。因此端午節食粽者甚多。在唐代,粽子的形狀已經很多,有角粽、菱粽、筒粽、秤砣粽、錐粽等。後來,粽子逐漸由節令食品向飲食市場擴散,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。
龐元英《文昌雜錄》卷三載:“唐歲時節物……五月五日則有百索粽子。”百索粽子就是用五色彩絲紮縛的粽子,雖然唐代始有“百索粽子”之名,但它早在南朝時期就已經非常普遍了。除傳統的“百索粽子”外,唐代端午節還出現了不少新品種的粽子,最著名的是九子粽,因其用彩線將九個粽子紮在一起而得名。
龍舟競渡
在唐代全盛時期,經濟繁榮,人民生活相對穩定,在節日娛樂方麵,一方麵是上行下效,蔚然成風;另一方麵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。因此,競渡之風尤為鼎盛。龍舟競渡時,簫管奏鳴古老的祭祀樂章,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,樂聲、歌聲、槳聲、水波聲合奏出一曲壯闊的交響樂,兩岸仕女如雲,羅衣成群,銀釵映日,觀者如堵。
據《古今圖書集成》引馬令《南唐書》記載:郡縣村社每年端午競渡時,由官府賞給彩緞,兩兩較其遲速以定勝負,如奪得錦標者,加賞銀碗一雙,稱之為“打標”。
懸艾人
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來”,艾葉有散寒除濕,溫經止血的功效;古人把艾草製成人形稱為“艾人”,將艾葉懸於空中,剪成虎形稱為“艾虎”;古代的妹子們爭相佩戴,以避邪驅瘴。這難道就是古代的“森係”風格?
送裹肚
唐朝的端午節還有送肚兜的習俗。肚兜又稱“裹肚”“護肚”,因此這種風俗又稱為“送裹肚”。肚兜是用紅布剪成橢圓形的,上麵有繡花圖案,肚兜的大小剛好護住孩子的腹部,肚兜上有帶子,可以係在孩子的脖子上,左右用帶子捆在腰間。因為端午節後,天氣逐漸炎熱起來了,孩子晚上睡覺戴上肚兜可以避免受涼感冒。人們還特意在肚兜上繡蟾蜍或五毒的圖案,用以避邪,驅除毒害。
鑄新鏡
這是唐朝的製鏡工匠的一個獨特習俗。每年端午節的正午時分,唐朝的製鏡工匠就在揚州的長江中心的船上鑄造銅鏡,專門進貢給皇帝,稱為“天子鏡”。
對此,唐朝詩人白居易在《百煉鏡》一詩中寫道:“江心波上舟中鑄,五月五日日午時。瓊粉金膏磨瑩已,化為一片秋潭水。鏡成將獻蓬萊宮,揚州長史手自封。人間臣妾不合照,背有九五飛天龍。”
係彩絲
漢代以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種色彩的絲線,紮成“長命縷”。這五種顏色很有講究,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,分別代表木、金、火、水、土;係在臂上,可以驅除瘟病、避邪止惡,同時還是一種飾品。
唐代民間端午風俗活動形式也類似前代。像《酉陽雜俎》就記載:“北方婦人,五日進五時圖、五時花,施之帳上。是日又進長命縷,晚裝繩結,皆為人像帶之。”長命縷是用絲縷結成人形,更有裝飾性。五時圖則是五毒圖之前身,此俗一直影響到現在。五時花則是石榴花,五月正是石榴花吐豔之時。
粽子那些事兒
為什麽北方愛吃甜粽,南方偏愛鹹口?
粽子吃多了不好。200克中等大小粽子的熱量至少有300千卡。如果很甜、很油膩。熱量會更高,至少跑8千米才能消耗掉。所以粽子好吃,但別貪多。
如果能吃一個粽子,你會選什麽味道的?據說,北方愛吃甜粽,南方偏愛鹹的,這是為什麽呢?
北甜粽南鹹粽,這其實是基於“主食為鹹,輔食為甜”的飲食習慣。換句話說,南北方對於粽子口味的偏好和粽子在餐食中扮演的角色有關。
北方地區,多以麵食為主,所以對於粽子這種“含有糯米等穀物的食物”,多以飯後甜點的角色出現,所以北方人民更愛吃“甜口粽子”。
而在南方地區,氣候溫暖且潮濕,更適合水稻生長,居民多以大米為主食,所以粽子在三餐中皆可能出現,當粽子成為主食,偏愛“鹹口”也就很好理解了。
其次,和南北方的地域條件相關。
棗樹屬於“喜溫耐旱植物”,我國北方地區氣候幹燥、日照充足,適合棗樹的生長(河北金絲小棗、西北大棗等),所以北方人愛吃“以棗為餡的甜粽”符合地域特點。
而湖南、四川這一帶本身潮濕(全年平均相對濕度都在70%以上),為了防腐,居民喜歡用煙熏的方法儲存肉製品。
正因為如此,受到天氣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,此地域的人更喜歡吃“以臘肉為餡的鹹粽”。
和這個類似,廣東、福建等地臨海,所以多在鹹粽中加入蝦米、幹貝等食物。
也就是說,北方人愛吃甜粽,南方人愛吃鹹粽,這並不是偶然,這種區別和飲食文化、地域特色、地區特產等因素有密切的聯係。
關於粽子的一些說法
粽葉越綠,粽子越新鮮?(㗩
很多人在購買粽子時,總覺得粽葉越綠,粽子越新鮮,那真是這樣嗎?
但其實,恰恰相反,顏色過於誘人的粽子反而容易存在安全問題。
正常綠色的粽子顏色主要來源於其中的葉綠素,但葉綠素又是一種非常不穩定的色素物質,容易受到外界溫度、氧氣的影響,其中所含的鎂離子很容易喪失,從而就會使得粽葉顏色變為褐色,甚至越來越淺。
對於顏色特別翠綠的粽子,很可能是使用工業硫酸銅或工業氧化銅進行了染色,而這些都屬於“非法添加物”,攝入後很容易增加身體的健康隱患。
所以,買粽子千萬不要隻看外表,切記不要過分追求顏色的鮮綠度。
粽子營養單一,最好不要多吃?(√)
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,本身不易消化,食用太多會增加腹脹、燒心等問題的發生風險。
另外,粽子含有不少的糖和脂肪,吃太多會導致身體能量過剩,增加肥胖的患病幾率。
再者,粽子屬於“營養較為單一”的食物,碳水化合物含量充足,但缺乏膳食纖維、蛋白質、維生素等營養物質,食用價值不高,過量食用反而會增加身體負擔。
糖尿病人群不可以吃粽子?(㗩
網上有種說法,“糖尿病人群不可以吃粽子”。但真相是,糖尿病人群並不是一點都不能吃。
粽子,確實是一種高GI(升糖指數)食物,但任何食物產生作用都不能忽視“食用量”。
因此,糖尿病人群少量食用(嚐味)和選對食用時間對於血糖並沒有太大影響。
另外,要合理選擇餡料,避免食用以棗泥、紅棗為餡料的粽子。
所以,對於糖尿病人群,單日食用量不建議超過50克,盡量選擇“五穀雜糧粽”,分次食用,同餐要減少其他主食的攝入量。
吃粽子,會阻礙傷口愈合?(㗩
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:粽子是由糯米製作而成的,而糯米黏性很大,食用後會影響傷口的正常愈合,甚至會讓傷口變黑、變醜。
其實,糯米和其他穀類食物一樣,在消化過程中會水解生成葡萄糖,為機體供能,整個過程中和傷口感染不存在任何“交集”。
綜上所述,吃粽子並不會影響傷口的正常愈合和恢複。
健康吃粽子,你需要知道這些
合理選擇粽子
盡量選擇“少油、低熱量的小粽子”,降低給身體帶來的負擔。
甜粽,可以吃,但建議選“能量低且無添加的小粽”。
鹹粽,建議偏向魚蝦肉、禽瘦肉等製作而成的粽子,不建議食用香腸粽、臘肉粽等加工肉食品粽子。
粽子一定要加熱熟透再吃
粽子變涼後會更難消化,所以,一定要趁熱食用。
吃粽子,選對時間,更要限量
建議食用小粽(50克左右),正常人單日攝入量不建議超過3個,特殊人群更要減量。
最好在午餐食用粽子,減少同餐主食的攝入量,同時搭配蔬菜、豆類食品,增強腸道蠕動,促進代謝。
空腹和睡覺之前,不建議吃粽子
無論是空腹還是睡前(3小時內),都不建議食用粽子。
不僅會給胃腸增加負擔,還會增加反酸、燒心、肥胖等問題的發生風險,夜晚食用會影響睡眠。
都來說說,
你們都吃的什麽餡料的粽子?
資料綜合整理自新京報、人民日報、西安發布、科普中國、丁香醫生
編輯 王曉琳 校對 吳興發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